裂变发展产出“黄金效应”——浙能集团“四业”发展运行一周年纪实

   作者:朱将云 宋志刚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7-09-30   

进入“十三五”以来,面对国内电力产能过剩,煤炭价格逐步走高,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经营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2016年9月,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能源集团——2024年新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战略目标,按照省国资委统一部署,提出了“能源立业、科技兴业、金融富业、海外创业”(以下简称“四业”)的发展新思路,制订了《浙能集团创新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为处在历史发展十字路口的企业指明了转型升级的方向。

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亚辉说,浙能集团在“四业”发展路径的引领下,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禁锢,抓住创新驱动的发展机遇,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个新形势的“新浙能”。

2024年新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

6月8日下午,童亚辉董事长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汇报超低排放技术以及成效。电视画面截屏

经过一年的努力,浙能集团的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2017年上半年,浙能集团主要经营指标依然增长,与国内主要同行企业相比,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5%,增速位列第一;加强“板块化”管理,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亏损企业和不良资产,对集团上下的相关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置,对67家所属企业的资产和管理权进行整合重组,有8家参股企业股权退出;历经十年谋划,由集团牵头并控股组建的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即将揭牌,将努力打造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去年9月,全面完成了平安护航G20的能源保供工作,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启动并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投入运行的天然气管道从去年的1000余公里增加到现在的近1500公里;组建了浙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设立国内首支绿色能源投资基金;打开科技发展的新模式,2017年上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2.13亿元,同比增长49.4%;2016年成本得到有效控制,11家企业实现扭亏。

2017年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浙能集团超低排放展区时,称赞“浙能集团超低排放这项技术好”。6月30日,随着浙能绍兴滨海热电厂1号机组超低排放装置投运,集团成为全球首个煤电机组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大型发电企业。

同时,浙能集团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监督作用,强化党组织在企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层党建、意识形态、企业文化等工作,在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与服务成效上取得新进步。切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外营造企业良好形象、对内凝聚职工力量。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相继建立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规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300余项制度,保障企业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能源立业——主业的家底更厚了

能源主业是浙能集团的立身之本,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支柱产业,着力于做强、做精。

9月18日,在浙江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油商大会上,由浙能集团控股即将完成组建的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首次亮相,这也意味着浙江有了归属地方的成品油储运、销售企业。

浙能集团董事长童亚辉说,为了加速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浙能集团和浙江石化公司作为主平台,组建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抓手,主导推动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和能源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建设。计划五年内,浙能集团向浙江石油投资600亿元,构建1000万吨的原油储备设施、1500万方能力的成品油储存中转设施、1000公里的油品运输管道、100万吨能力的燃油加注设施以及700座分布式综合能源供应站。

在加快组建浙江石油公司的同时,面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浪潮,浙能集团积极应对并最大程度化解不利影响,深入参与电力竞价工作,牢抓市场份额。集团成立综合能源服务公司,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售电与综合能源供应业务模式。2016年,集团发电计划完成率达到106.29%,供热同比增长约60%;2017年上半年,集团大用户直供替代发电交易与去年相比多获益7000万元;供热市场继续增长,供热量、供热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和69.4%。

今年,浙能集团还成立了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强化了浙能集团机组检修的集约化管理,可提升集团机组的检修质量,创造出整体效益。

浙能集团还大力推进煤炭市场化业务,截至8月底,今年共完成市场煤销售947万吨。

2016年,浙能天然气集团公司经受住了经济增速放缓、天然气价格政策异动、发电需求回落、上游气源相继事故等不利影响,依托“多气源一环网”的优势,强化“市场就是战场”的工作理念,2016年销售气量首次突破70亿方大关,创历史新高。浙能天然气集团公司不断扩大天然气居民用户,2017年1-8月新增天然气用户28761户,非居民用户4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9.8%;截至2017年9月20日,完成销售及代输天然气58.18亿方,比去年同比增加18.33%,城燃子公司销售气量更是同比增长了52%。

一批能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6月16日,世界上单体最大的煤制气项目——新疆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总投资160.9亿元,项目共完成22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国产化率超过96.28%。2016年12月31日与2017年5月24日,浙能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热电厂1号、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同步建设超低排放、中水回用、封闭式储煤场等环保设施,使其成为目前新疆最清洁环保的燃煤发电厂。

加大了新能源投资力度。2017年上半年,浙能集团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20万千瓦,实现了同比大幅度的增速。8月14日,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嘉兴1号海上风电项目获得省发改委的核准;装机容量40万千瓦嵊泗2号海上风电场项目签订开发协议。余杭梦想小镇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杭州湾新区水面光伏项目,景宁上山头、遂昌云峰风场项目等也在努力推进中。浙能集团在“追风、逐光”的发展道路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三门核电二期、金七门等5个核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目前,浙能集团的总装机容量达到3202万千瓦,位列全国地方能源发电集团之首。

浙能集团不仅追求大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而且把发展思路融入到地方发展的“小项目”之中,以寻求地企合作能源的新空间。通过地毯式调研,捕捉了一批项目信息,洽谈了一批合作项目,目前项目储备达300余个,对接次数超过240次,对接人数超过2000人次。2017年上半年,集团重点调研了省内的30个市县区、6个经济开发区,与舟山、台州、衢州、长兴等4市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签约落地项目11个,投资规模达13亿元。目前还有32个项目具备签约条件,项目规模预计达160亿元。

科技兴业——新兴的项目更靓了

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与重要引擎。一年来,浙能集团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工作,把科学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机制改革举措、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启动了一批战略性科技项目、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应用与管理队伍,推动企业“产品上档次、生产上台阶、管理上水平”,成为转动集团发展模式结构性突破的金钥匙,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浙能集团总经理柯吉欣介绍,早在前几年,集团投入上亿元的科研费用,与浙江大学开展超低排放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2014年,国内首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装置在嘉兴发电厂8号机组投运,至2017年6月,浙能集团共斥资50亿元人民币,完成46台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超低排放机组的总容量达到2581.7万千瓦。

据权威机构检测,安装超低排放装置后的燃煤机组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是欧盟环保参数的六分之一,引领了全球燃煤电厂清洁化生产,为我国18亿吨电煤实现清洁利用提供解决方案。如全国煤机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在同样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标准的情况下,煤机发电可比天然气发电节约能源成本达上万亿元人民币。目前,该技术已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发电厂由以往的大幅盈利向微利时代转变、煤电机组盈利空间将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加强经济煤种燃用研究和推广、提升电厂燃煤经济性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2017年以来,浙能集团有序推进经济适烧煤种的采购和燃烧工作,一批批低热值进口煤、内贸煤源源不断向集团系统内电厂运输。截至8月份,集团系统内11个电厂已采用经济适烧煤炭224万余吨,产生效益4700多万元。

科技攻关给企业带来了可观效益。由于台州发电厂供热量日益增大、凝结水溶解氧不合格,为了解决该问题,浙能集团先后组织力量进行攻关。2016年,“刘春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运用膜处理新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成功。这个难题解决后,全厂先后累计对外供热320万吨工业蒸汽,减少电厂发电煤耗,供热带来的利税达1.26亿元,经济效益显著。该科技项目获得了2017年浙江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今年5月31日,舟山煤电公司光伏电站全面并网投产。该项目投产后不仅实现了在滩涂上“种太阳”,还被赋予了“海的使命”。“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一体化模式,是舟电公司追求光伏项目经济效益的新尝试。当前,舟电公司正联合浙江海洋大学,深入研究电厂水塘养殖。

目前,浙能集团共有在研科技项目120项,科技储备项目43项。项目领域除涉及集团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外,还包括一批新能源及储能、节能环保及能源互联网等领域有望开拓的新产业。同时,集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合作内容更加深入。与以色列CQM公司合作的“胶球清洗技术”研究成果已进入产业化推广,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的“新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及首批涉及储能、太阳能电池的两个重大科技项目即将启动,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的多个科技项目正在加紧研发。

金融富业——产融结合的路子更宽了

金融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速实业发展和助推转型升级的利器。围绕“由产而融”的产融结合发展思路,浙能集团着力推进实业与金融的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和财务协同,形成实业向金融扩张、金融向实业反哺,产融优势明显、有效服务于实业的强大金融业态,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6年11月,浙能集团组建了浙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高起点谋划金融产业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增量投资体系,成功增持浙商银行股权,使集团持股比例达到8.28%;完成衢州力诺、四家城燃子公司并购,取得了龙焱能源项目20%股权。稳步推进存量转型升级,整合浙能融资租赁公司和璞能融资租赁公司,组建碳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开展地产金融业务。

今年5月25日,由浙能集团发起,联合国内投资及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国内首支绿色能源产业基金——“浙江浙能绿色能源股权投资基金”在杭州发布,基金目标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超150亿元。该基金致力于聚焦能源产业链投资,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万亿级的绿色能源市场中,着力培育2家能源类上市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及全球绿色能源项目开发,撬动社会资本千亿级以上,有力推进能源产业供给侧改革,助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同时,引进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合资设立专项子基金。

按照浙江省国资委的目标要求,浙能集团前瞻性地布局资产证券化率的提升工作,其中:浙能电力投资入股中国核电,启动100亿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浙能天然气集团公司上市工作在积极推进中,已完成宁波LNG和油气发展股权划转,土地规范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海外创业——布局的空间更优了

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规模与实力、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出“海”保增长、求发展,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浙能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海外拓展,着力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与产业规模,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浙能集团初步形成了国际业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浙能国际的香港投融资、浙江电建的海外工程建设这两大平台的优势,利用资本控股的产融结合手段,从而积极实施浙能集团“海外创业”的发展战略。

目前,参与海外电力项目投资与并购进展较快,跟踪与商谈项目有40余个。其中孟加拉吉大港煤电项目、巴西水电等5个项目已通过浙能集团董事会立项审议,并分别成立了4个项目工作小组开展前期工作,个别项目前期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基本具备下一步投资决策的条件。

浙江是我国核电事业的摇篮,核电是我国电力发展的必经阶段。对此,浙能集团与中核组建海外投资平台,推进国外核电、常规电源项目的合作开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时代的召唤下,浙能集团提出打造“新浙能”的总体目标:根据新定位、新使命,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全面深化能源转型升级,努力构建更加清洁低碳、更加安全高效的现代全产业链综合能源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浙能上下将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团结一致、提振信心、克难攻坚,向着美好的愿景目标奋力迈进。

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