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尚·在一线 | 用万千图纸筑牢项目建设“大后方”
夜幕降临,距六横电厂二期工程250余公里外的浙能科环设计院里依然灯火通明,电话声、键盘声、讨论声不绝于耳,设计人员忙碌的双手没有一刻停歇。这样的忙碌,对于设计院而言稀松平常,亦是因为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作战”,才锻造出了一支别样的“设计铁军”。
今天,请随小编走近重大项目背后的“智囊团”,一起看看他们一笔一画绘制出的万千图纸,用责任担当践行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的动人故事。
设计院的“定海神针”
“项目部成员在前方赶进度,我们在后方一定要及时把图纸保质保量给到。”早在年初,浙能科环设计院院长葛春亮就召集设计院全员开展了集中设计动员大会,为全面推进滨海四期、六横二期等6个重点项目各节点的图纸交付、服务跟进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葛春亮正指导徒弟徐磊完善设计图纸。 姜雅洲 摄
称葛春亮是浙能科环设计院的“定海神针”也不为过,“80后”的他已然成为浙能科环“土生土长”的技术专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总是习惯以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为团队树立榜样。面对各式各样的项目“突袭”,葛春亮总是条目式地分好给每个人的任务,这份表格他列了多年,行数早已过万。
对于设计院每一个人来说,葛春亮都是让他们安心的存在。在工作中,他总是说“你们尽管发挥想象力,放心去设计,论证就交给我。”“没有什么来不及的,我跟你们一起干。”正是在他身体力行的示范下,才造就了如今浙能科环设计院全员并肩作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在他的带领下,设计院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在各大紧急设计任务“扎堆”的日子里,大家纷纷主动挑起重担,对分到的任务保质保量、尽心尽责完成,每一次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交出高质量设计的“高分”答卷。
亲和而又严厉的葛春亮,带着浙能科环设计院走过一年又一年,在他精确、合理的安排和推进下,万万千千的图纸从设计院到工程现场,为一个又一个工程项目保驾护航,让设计院真正成为了一线建设的“智囊团”。
“斤斤计较”的设计人
“何为‘匠’?我认为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在发言中提到的对“工匠”的看法。在设计院,这样“斤斤计较”的设计人不在少数,设计院工艺部主任刘文榉就是其中一个。
刘文榉正在处理手头的工作。 姜雅洲 摄
“这条加固肋的规格是否可以调整?”“进出口烟道的形式是否可以优化?”……这样的讨论在设计院听来已经是稀松平常,尽管此时新项目接踵而至,老项目冲刺攻坚,多个重点项目按照既定工期交错推进,他也绝不降低要求,认真论证每一个吸收塔的设计细节。“忙”是常态,“细”也必须是常态。刘文榉在一沓沓图纸上用铅笔圈圈画画,面前的电脑上还模拟着壁板的厚度数值。“像这样的合金吸收塔,壁板设计厚度相差1毫米造价就会相差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壁板厚度过于保守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过薄又会造成安全隐患。”图纸上的每一条细线,工程设计的每一处数据,于他而言都是需要“雕琢”的,经他之手的设计,担得起一个“稳”字。
不仅是求“细”更要求“新”。纵向加筋薄壁塔结构,打破了原有吸收塔的设计壁垒;一塔双进吸收塔,创新了常规单塔单进吸收塔设计;百万机组塔上湿电支撑方式,实现降本增效……每一项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都是他用这份“斤斤计较”的执著所雕琢的“作品”。
以“NPC”自居的“主人公”
“爸爸,元旦快乐!”今年元旦佳节,在4000多公里外的印尼青山工业园里,郑俊杰在结束了一天的现场服务工作后,接到了女儿的视频元旦祝福,同家人一起“云跨年”。
郑俊杰是浙能印尼莫罗瓦利EP项目的工艺主设人,平日里的他总是默默在工位上画图。“俊杰很靠谱”“那图质量没的说”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去年5月,印尼项目开始现场服务,年底时由于安装调试进度、现场协同效率问题,他自告奋勇决定前往现场。
郑俊杰和家人一起“云跨年”。 潘书民 摄
“在现场做技术服务比给女儿辅导作业还要耐心”郑俊杰说道,刚来这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中郑俊杰只能跟当地安装人员比划,很影响安装效率。随着数月的坚持练习,他从初到的“手语人”变成了如今的“印尼通”,在工作中更是与印尼工人们打成一片,沟通的鸿沟在反复练习之间迎刃而解。在面对现场各类问题时郑俊杰及印尼项目部成员愈发自信和从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节点的胜利,稳步推进脱硫工程建设施工。
靠谱而话少的郑俊杰常自嘲道自己平时像个“NPC”,但他从未意识到,他的认真负责早已浸润到每一个他所负责的项目,在这些项目里,他从来都是“主人公”。
从一张张点线分明、清晰精细的施工蓝图,到一个个巍峨雄伟、质量卓越的工程项目,浙能科环设计人们始终精益求精,用万千高质量图纸为一线建设者们筑牢项目建设“大后方”,用“铁军出马,使命必达”的豪迈魄力诠释着何谓“新风尚·在一线”。